在企业咨询调研中,会听到员工、管理者反映的各种问题,大多问题都是表现如:反映公司总体业绩不好、员工积极性不高是因为奖金的激励性不够,认为企业应该加大奖金的力度。而事实上,问题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奖金发得少,而是发放方式不合理导致员工感受不到公平。如果根据这些表象下判断,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可能越解决问题越大。所以,要想实际解决问题,就需要剥开表象,找准根本,避免针对表现直接采取行动。
企业运营中,许多问题常常是相互关联,或者是因果循环。理清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跳出问题的局部视角,从相互关联或因果循环的整个链条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问题的循环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提出的问题不是问题。
比如,考核起不到激励作用,很多管理者认为指标不够量化,尤其是对职能部门,定性的指标比较常见,而管理者想尽办法将定性的指标定量化。为了量化,有的企业把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直接跟业务部门的结果性指标挂钩,有的企业把定性的工作结果用数量或者比率指标来要求等等,可以说为了量化而量化。如此操作的结果,不仅导致考核工作量增加,而且造成员工对于考核不公平的怨声更大,激励效果更差。原因就在于,管理问题的逻辑关联往往不是单一的,找错了问题的原因,导致管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让我们来看看绩效考核逻辑链条,考核的激励差,是因为员工对指标的合理性不认可,不认可考核指标是因为公司对于指标的测量结果存在模糊界定,员工并未充分理解指标的统计口径。比如,公司给“综合部”定了费用的考核指标,在费用的计量中,有一些涉及其他部门或领导的费用,应如何计入综合部?应如何做分摊?而分摊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当这些问题存在异议时,员工对指标及考核结果不认可就会产生,根本谈不上激励效果。
企业在做考核或薪酬调整时,往往都是想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员工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想法是好的,但有时结果却出现“事与愿违”。企业在做问题的解决方案时,需要理清问题的逻辑,清楚问题的脉络,抓住根本问题,才能高效输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