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流行”了多年,但它仍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这决定了它尚无成熟和普遍适用的成功经验给大家参考,更无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操作体系为大家借鉴。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确实在推行OKR。他们依靠健全的组织、强大的管理人才储备、自身具有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及专业咨询机构的支持,在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一套“OKR”操作方法。对于大多中小企业来说,想要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 OKR方法,非常难,而且很容易陷入僵局。
一位员工规模200多人的客户,总经理听了OKR的课就对OKR产生了兴趣,并给公司中层人手一本《OKR工作法:谷歌、领英等顶级公司的高绩效秘籍》,安排大家自学,总结,讨论心得。之后,定了个日期,开启了 OKR 的推行旅程。找到我时,他们已经运行了7个月,总经理感觉不是那么回事,运行以来,没有预想的改变,反而感觉大家目标感更弱了,业绩也没达到预期,想再拿起原来的KPI时,又遭到了员工的反对。他说“我感觉陷入了泥潭,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离开目前的窘境?”。
我问他,“你们在启动OKR时,都做哪些准备工作?预想过实施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了吗?”他说,“没有,当时认为操作起来不费劲,而且当时中层都了解这个工具,几乎都认为没问题,可没想弄成这样”。不管初衷如何,现状是,他们现在一筹莫展、进退两难,管理团队此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员工对管理层的信任度降低。
很多企业想引入OKR,原因之一也是听了它“传奇”的诞生史及“卓越”贡献。为了大家更客观地了解OKR,在此重新梳理一下我了解到的OKR的产生过程。
英特尔执行副总裁安迪·格鲁是德鲁克的忠实粉丝,对MBO有深入研究,他洞察到了MBO 的重要价值,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局限。于是,他对德鲁克的MBO进行了优化,在英特尔推行,并将英特尔的MBO命名为 iMBOs。1975年,英特尔开始全面推行iMBOs,数十年持续推进和优化助力了英特尔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约翰·杜尔是英特尔高速发展的见证人,为了避免与MBO混淆,他将安迪·格鲁的方法称作 OKR,他认为:目标与关键结果的结合是OKR 的独特贡献。1999年,约翰·杜尔对刚刚创业不久的谷歌进行投资,同时把OKR一并输出。随着谷歌的成名,OKR也传遍全球。
大家试想,推了近40年的OKR,对于你,是否能够“拿来即用”呢?
OKR在国外应用数十年,实际使用的企业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多。进入中国有6~7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没有多少实证案例能够证明OKR适合什么标准的企业或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更不能断然说OKR在什么样的企业里能顺利实施,它需要的是合适的土壤和有能力的(管理者)推动者,否则,很难落地生根。对于合适的土壤及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一、战略管理
OKR本身对采用创新战略的企业会有相对明显的价值,对于技术成熟、客户稳定的企业作用有限;
二、管理方式
OKR更适合用于开放型管理环境,员工自己制定目标及关键结果,上下级共同讨论决策实施,这要求管理者要有足够的心胸,不仅管理者决策权“共享”,还要接受下级挑战,客观评价大家的意见。
三、工作内容
OKR侧重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对于重复操作型工作作用不大;
四、员工素质
员工如果能够制定目标和关键结果,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自主制定OKR效果才会明显,这对知识型人才团队可能会更加有效,因为专业及知识的深度决定了制定目标时,他们必须参与其中。
五、文件氛围
公开透明,这一点是OKR实施是否能够持续下去的重要环境因素,目前大多企业难以做到。有些企业,信息即为权力,员工级别不够根本无法了解到充分的信息;有些企业,实现绩效考核淘汰,这种隐藏的内部竞争显然不利于信息透明;有些企业,薪酬保密,这看似与OKR无关,实际影响着信息的公开传递……
综上不难看出,OKR是否适合企业,关键看企业是否具备OKR“播种”的土壤。对于文化开放度高、市场环境复杂、工作以创新为主、员工自我成长意愿强的企业具有更大的推动价值,而对组织环境封闭、工作简单、高度集权的企业则很难产生效果。
声明:本公众号非原创图文源自网络或其他途径,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编辑时会略有修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
推荐阅读:
1. 识别原因是绩效改变的根本
2. 如何解决激励的有效性
3. BSC绩效考核设计
4. 组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吗?
5. 绩效加薪之二
6. 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优化之二
7. OKR虽好,还需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