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服务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员工对老板的抱怨:“老板做得不对”、“决策不合理”等等。而这些抱怨有时也并非没有缘由,正如一位离职的销售经理的反馈:在他离职前,详细列出了多项对老板的不满,例如,员工报销每笔大小费用都需要老板签字;客户对产品质量提出异议要求退货,老板迟迟不决策;遇到问题经常开会讨论,但多数事情最终无果而终;回款不到位就归咎业务,缺乏客观分析……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下,这位销售经理感到无所适从,最终选择了离职。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许多民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总绕不过某些管理困境,管理者的痛苦和员工的无奈相伴而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企业的创始人真的像员工想象的那样“独断专行”或者“不负责任”吗?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这些企业家内心,才能理解他们在管理过程中的真实痛苦和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深切期望。
在一个新兴企业的创立初期,老板往往身兼数职。正如我们常看到的那样,很多民营企业老板不仅是企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最大的股东、管理者,甚至执行者。企业家们需要从零开始,搭建平台,构建文化,并且努力从无到有。这种挑战本身就反人性,而他们却必须承担所有压力,承担决策的风险。
一个企业的成长阶段其实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关键时刻需要老板亲自出面掌控。许多老板不仅承担了CEO的职责,还兼任CHO、COO,甚至有时还需要亲自处理产品经理的工作,了解产品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决策的最终声音通常都是老板,企业内部的管理架构相对集中,导致所有问题几乎都需要他本人拍板。
老板既要保持企业的成长,又要把握市场脉搏。这种高强度的角色要求让他们无法像普通员工那样拥有明确的分工。创业难,难在他们一方面要独自面对所有责任,一方面又必须保持清晰的管理思路。也许正因如此,许多员工看到老板在事无巨细地控制每个细节,却不明白老板的实际痛苦——其实,老板也希望有人可以分担责任,但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前,这个“分担”往往难以实现。
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不确定性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常态”。从市场变化到政策变动,甚至连小小的行业趋势波动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巨大影响。每个企业家都处于信息的不对称中,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而决策的时间窗口则非常短暂。这种情况下,老板们需要快速作出判断,但员工常常认为这些决策并不合理,甚至没有经过充分考虑。
在案例中提到的“客户退货”事件便是一例。面对客户的质量反馈和退货要求,老板需要在多方考量中做出决策:既要避免对客户造成负面影响,又要控制成本,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品牌影响。这些复杂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往往让决策变得艰难。于是,很多员工只看到“老板犹豫不决”,却难以理解背后权衡的复杂性。
不确定性让企业家必须具备独自面对失败的勇气。对于他们而言,每个决定的风险都是“成王败寇”,无法轻易退却。而这些背后不为人知的压力,也加剧了管理的紧张局面。实际上,老板们的“迟迟不决”有时并非不作为,而是因为没有安全的缓冲,尤其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企业家需要为每一个决策负责,这种压力并非所有员工都能理解。
管理者的孤独感也是许多民营企业家需要面对的“隐形痛苦”。在组织架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老板需要承担企业内部外部的全部压力,这种负担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举个例子:如果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老板不仅要在员工面前保持乐观、稳定的态度,还要对客户和供应商展现信心。这种压力之下,没有人可以给予他们真正的安全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老板希望自己“永远强大”,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也有脆弱的一面。只是,他们的脆弱往往无人分担,甚至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长时间在高压下运转,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去放松,内心的焦虑感也愈加明显。
尤其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老板们会面临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错配。为了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他们不得不选择让出部分权利,甚至放弃一部分个人利益。这样的牺牲对于企业家来说,往往是艰难的抉择,而这种矛盾让他们更加缺乏安全感。
民营企业家们的管理方式或许有不完善之处,但这些不足并不完全源于他们的个人意愿,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累积的“成长之痛”。创业的艰难、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以及安全感的缺失,都是企业家在经营中不断面对的挑战。这种情况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尤其明显,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善的架构来承担复杂的决策。
作为员工,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老板的视角,看到他们“控制”背后的无奈和“决策不力”中的压力。如果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老板的付出,那么企业文化和管理氛围的改善也离不开员工的理解和配合。管理是一项双向的沟通,只有当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时,才能让企业真正走得长远。
企业家的成长之痛既是个体的挑战,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将这一痛点有效疏解,企业才能在更健康的管理氛围中迈向未来。